(, 下载次数: 49)
纵死终令汗竹香,
来生再投种花家!
(, 下载次数: 41)
林俊德是谁?
相信99%的中国人,
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!
他是一位将军,
更是一位院士,
他一辈子隐姓埋名,
52年坚守在罗布泊,
参与了中国全部的,
45次核试验任务!
(, 下载次数: 52)
他活了75年都默默无闻,
却因离世几个小时前的
一张照片,
感动了整个中国!
如果说我们曾亏欠谁?
14亿中国人,
都欠林俊德一句谢谢!
(, 下载次数: 49)
NO.1
林俊德生命的
最后10小时!
(, 下载次数: 43)
2012年5月4日,
林俊德被确诊为“胆管癌晚期”,
从确诊到死亡的27天时间里,
他戴着氧气面罩,
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,
坐在临时搬进病房的办公桌前,
对着笔记本电脑,
一下一下地挪动着鼠标……
(, 下载次数: 43)
因为在他的电脑里,
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,
藏在几万个文件夹中。
还有学生的毕业论文,
他们快要答辩了,
不能耽误孩子们毕业!
他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,
一切都要快,要尽快!
他放弃用手术延长寿命,
选择与死神争分夺秒,
1天,2天…一直拼到他生命的
最后一天,
最后一刻!
(, 下载次数: 46)
5月31日,
林俊德病情再度恶化,
生命进入倒计时!
他9次要求、请求甚至哀求医生
同意自己下床工作。
家人实在不忍心他最后一个愿望
都不被满足,
他才终于又坐在了电脑前!
上午10点,
已经工作了2个多小时的他,
颤抖地对女儿说,
C盘我做完了!
(, 下载次数: 41)
他的手开始颤得握不住鼠标,
眼睛也渐渐看不清东西,
他几次问女儿:我的眼镜在哪儿?
女儿说:眼镜戴着呢。
这时候,很多人痛哭起来,
因为怕他听到,
使劲捂着嘴巴。
病房人很多,但没人说话,
只有他按击鼠标的声音……
最后,还是他的老伴儿说了一句:
医生想叫你休息一会儿!
他则回答:坐着休息!
(, 下载次数: 43)
而他接下来说的一句话,
让在场所有人再一次掩面啜泣!
“坐着比躺着好啊,
我不能躺下,
躺下了,就起不来了!”
两个小时后,
他终于累得再也支撑不住!
(, 下载次数: 44)
在医护人员的搀扶下,
林俊德回到了病床……
他太累了,实在太累了,
已经累得睁不开眼睛,
老伴儿轻轻地抚摸着他的额头……
(, 下载次数: 43)
这是林俊德生前最后的影像。
他大口喘着气,
眼神也暗淡下来,
这一躺下后,他再也没能起来……
几个小时之后,
2012年5月31日20时15分,
林俊德,这位让罗布泊发出
45次巨大轰鸣的将军,
永远地闭上了眼睛!
(, 下载次数: 42)
林俊德,参与了中国全部核试验,
他的老伴儿黄建琴
也参与了其中的9次!
夫妻两人藏身荒漠半个世纪,
他们,从不属于家庭、
不属于彼此,
只属于民族和国家!
在林俊德终于卸下担子,
闭上双眼的那一刻,
黄建琴才轻轻地对着他说:
老林,
你终于属于我了……
(, 下载次数: 41)
NO.2
藏身大漠40载
为国铸“核盾”
(, 下载次数: 38)
1938年,林俊德出生在
福建省永春县的一个偏僻山村。
因为家中一贫如洗,
刚上完小学就辍学了!
1949年,新中国成立,
林俊德靠着政府的资助,
上完了初中,又上了高中。
1955年,17岁的林俊德
这个山里的穷孩子,
硬是打着赤脚考上了
浙江大学机械系。
林俊德上学的路费,
是信用社的借贷和学校的补助。
因为家里实在贫困,
上了5年大学他没回过一次家,
读大学的费用
全靠政府发放的助学金!
从那时起,林俊德就默默下决心,
学好本领,报效祖国!
浙江大学
林俊德曾说:他这辈子有三个没想到,
上大学,做将军,当院士。
而他更没有想到的是,
一直到生命最后,
他都和国家命运绑得这样紧。
1960年,从浙大机械系毕业的林俊德,
被分配到国防科委下属某研究所。
报到的第二天,
所领导向林俊德交底:
国家正在西北建设一个核试验场,
把你挑过来,就是去那里工作。
当得知自己将从事核试验时,
他激动不已,
那一刻他就下定决心,
把一生献给这一伟大事业。
(, 下载次数: 45)
核试验,一定是人类历史上
最危险的试验!
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
西方国家的核讹诈
让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,
唯有早一天拥有核武器,
才能真正挺直腰杆!
当时,只有26岁的林俊德
担任首颗原子弹
冲击波机测仪器研制小组组长。
而这个小组算上他自己,
总共就3个人!
(, 下载次数: 40)
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林俊德,
从未见过冲击波机测仪器长什么样!
当时,既没有实验设备,
更没有技术资料,
他们就根据当时美国、苏联
少数解密核试验资料和
公开刊物的常规武器试验测量文章
埋头研究!
(, 下载次数: 44)
1964年10月16日15时,
罗布泊一声巨响,
蘑菇云腾空而起。
在蘑菇云升腾时的辉煌瞬间,
有一个经典画面广为人知——
人们纷纷跳出战壕,
将帽子抛在空中,相拥而庆。
(, 下载次数: 45)
然而,另一场景却鲜为人知
——当蘑菇云还在不断向上翻滚时,
穿着防护服的科技人员,
无所畏惧地向烟云开进,
搜寻记录此次爆炸数据的设备。
在那些义无反顾的身影中,
就有林俊德。
(, 下载次数: 44)
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,
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向周恩来总理报告,
总理在电话里谨慎地问:
“怎么证明是核爆?”
现场指挥帐篷里顿时一片肃静。
法国第一次核试验没拿到任何数据,
美国、英国、苏联第一次核试验
只拿到很少的数据……
(, 下载次数: 43)
就在这时,
核武器试验研究所所长程开甲
(中国核司令:程开甲,点击阅读)
带着26岁的林俊德匆匆赶到:
“冲击波的数据已拿到,
这次爆炸是核爆炸。
爆炸当量为2万吨。”
张爱萍激动地拍了拍
林俊德满是尘土的肩膀说:
你们立了大功。
(, 下载次数: 42)
让全世界都难以相信的是,
林俊德用自行车轮胎和闹钟
搞成的自主高科技,
获得了当时证明核爆炸的
重要数据之一!
而亲历第一次核爆后,
林俊德更深刻地认识到:
事关国家民族安危的
国防尖端技术,
必须靠自主创新。
(, 下载次数: 41)
▲中国第首颗氢弹原理核爆炸成功
1966年,我国为首次氢弹
空投爆炸做最后的准备。
高空冲击波测量难度更大。
仪器要在零下60摄氏度低温下工作,
为了创造低温环境,
林俊德和同事们背着仪器,
爬上3000米,
在零下20摄氏度的山顶呆了一宿。
林俊德新研制的高空压力自记仪测试系统,
为我国首次氢弹试验
飞机投弹安全论证提供了科学依据!
(, 下载次数: 45)
▲
1967年6月17日,
中国第一颗氢弹核爆炸成功,
采用的是空投的方式!
此后几年,
林俊德和他的团队
吃着玉米面和榆树叶合蒸的窝头,
喝着孔雀河里那令人肚子发胀的水,
睡着冬天寒冷夏天苦热的地窨子,
用垒土台当桌子,
即使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
也从没有中断科研……
林俊德和战友们
坚守大漠,默默攻关,
研制出一系列装备,
形成了一个完整的
核爆炸冲击波机测体系。
(, 下载次数: 47)
上世纪80年代初,
当中国还在进行大气层核试验时,
西方国家已经开始地下核试验。
为限制我国核武器发展,
他们联合签订了
关于禁止在外层空间进行核试验的条约。
较量,进入全新的阶段。
相比地面和空中冲击波测量,
地下核爆炸力学测量是一个新的难题。
(, 下载次数: 39)
天山之麓,大漠之中,
林俊德带领同事们从零起步,
一点一滴地探索研究地下核试验!
从原子弹到氢弹,
从大气层到地下,
每一次试验转型,
对于林俊德来说,
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!
但他总是把挑战当机遇,
不断向核爆炸力学领域,
发起一次次的冲锋!
(, 下载次数: 38)
1996年7月29日,
中国成功进行了最后一次地下核实验,
当晚,中国政府发表声明,
郑重宣布:
从1996年7月30日起,
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。
从1964年到1996年,
32年来,这是中国第45次核试验,
也是林俊德参加的最后一次核试验!
(, 下载次数: 44)
在后来解密的视频中,
林俊德激动地说:
这是我们国家进行的一个伟大的事业,
自己有幸在一辈子中,
为这个工作做点自己微薄的贡献!
世界核爆史上,
美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上千次核试验,
而中国,只用45次便实现既定目标,
共和国正是因为有像林俊德这样的
最硬的大国脊梁,
才用一次次蘑菇云升起,
一次次地动山摇,
为中国铸就最坚实的核盾、
最可靠的安全!
也正是因为这45次惊天动地的核试验,
共和国才真正挺直了脊梁;
更为中国赢得了
和平发展的重要机遇;
才让中国14亿人民
硬邦邦地站在世界人民面前!
NO.3
他的人品
如激光一样,笔直明亮!
(, 下载次数: 56)
“他就像激光一样,方向性强,
能量集中,单色性好。”
“他能52年坚守岗位,
取得那么多重大科研成就,
是因为他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工作上。”
(, 下载次数: 42)
——这是林俊德的同事对他的评价!
林俊德一辈子
被人看作学习狂和工作狂。
他这样总结成功:
抓住机遇,然后发狂地工作!
即使年纪上了七十,
在他的日程表里,搞研究、做实验、
带学生几乎占去所有时间。
他一年只休息三天:
大年初一、初二、初三。
(, 下载次数: 41)
在林俊德生命倒数第二天,
他回首往事,
断断续续说了两句话,
“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,
就是核试验,我很满意。”
林俊德临终笔记
他是搞核试验的,
说自己一不怕苦,二不怕死。
现在,这两个都成了不折不扣的事实。
他研究爆炸力学,
一辈子都和炸药打交道。
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,
每次总是尽可能地离炸药近一点。
74岁时,由于拍摄实验现场太专注,
他被绊倒在地,膝盖和脸部都被蹭伤,
让他包扎一下,他笑着说没事没事,
拍了拍灰尘继续工作。
可林俊德说话硬,讲原则,
常常一句话能把人撅一个跟头,
这是很多人领教过的!
他参加学术评审会,
从来不收评审费,
他只要材料,不要见人。
不是自己主持的项目坚决不挂名。
他有“三个不”:
不是自己研究的领域不轻易发表意见、
装点门面的学术活动坚决不参加、
不利于学术研究的事情坚决不干。
(, 下载次数: 45)
可他的学生们说,
老师是一个心里有爱的人,
他戴了15年的手表,
是大学母校百年校庆时送的纪念品,
他一直戴着,旧了磨手,
就用透明胶粘上。
他去世后,护士想把手表摘下来,
老伴理解他,说老林喜欢,
就让他带着走吧。
去世后,学生们收拾他的衣物,
都忍不住潸然泪下,
除了军装,老师竟没有几件像样的便装,
两件毛衣还打着补丁。
可他带过的每位学生,
都在他的电脑里有属于自己的文件夹,
住院期间,
他让学生们将各自的文件夹拷贝走,
这时学生们才发现,
从跟他的第一天起,
他都详细准确地记录下了
每个人的成长足迹。
(, 下载次数: 41)
去世前三天,
他写下这辈子的最后338个字,
虽然手抖得厉害,
但字迹工整,没有一丝潦草。
这是他给学生写下的论文评阅意见。
他在5月的最后一天去世,
他的学生在6月通过了毕业答辩。
他走的那晚,
学生们亲吻着他的手,
长跪不起,
希望昏迷中的他哪怕能抬抬手指,
像父亲一样抚摸一下他们的头。
(, 下载次数: 47)
NO.4
一朵永不凋谢的
马兰花!
这是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,中国核试验基地,罗布泊马兰红山基地!
“有一个地方名叫马兰,
你要寻找她,
请西出阳关……”
马兰谣
彭丽媛 - 印青创作歌曲精选
马兰,在荒漠中也能顽强生长的小花,
马兰,代号404,
中国保密的核工业基地,
一个地图上搜不到的地方!
对于林俊德院士来说,
马兰是他永远的“家”,
临终前,他用虚弱的话语再三叮嘱:
“死后将我埋在马兰。”
林俊德与妻子黄建琴
就在罗布泊相识相爱的!
茫茫戈壁,
夫妻两人一次次目击了大漠之光,
一次次聆听了东方巨响!
但在妻子黄建琴心中,
两人虽然相伴45年,
他去世前住院那一阵子,
才是他们俩在一起最长的一段时间。
从得知自己身患癌症的那天起,
林俊德就在笔记本上写下
他的临终清单:
1、计算机、保密柜清理
2、****技术(国家机密)
3、家人留言
4、(空)
5、马兰物品清理(宿舍、办公室)
可死神留给他的时间太少了,
5条提纲的内容没有完全填满,
家人留言这一条完全是空白。
他分秒都在与死神赛跑,
亲朋好友来看他:
他却说:我没有时间了,
看我一分钟就够了,
其他的问我的老伴儿吧!
插着管子工作效率低,
他又两次让医生拔掉引流管和胃管!
就这样,他一直拼尽最后一丝气力!
他本想给两个小孩(孙辈)写点什么,
可他一个字也没有来得及写……
甚至在生命最后的5个小时里,
已经陷入昏迷的他,
在半昏半醒中,
还在反复叮咛学生和家人,
办公室里还有什么资料要整理,
密码箱怎么打开,
整理时要注意保密……
5小时后,
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,
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。
他甚至还没有跟亲人告别,
来不及好好再看老伴儿一眼……
从医30多年的科室主任张利华,
这位经历过很多生离死别场面的汉子,
扑通一声,
跪在林俊德面前,痛哭不已。
护士们强忍着内心的悲痛,
默默地为林俊德擦洗身体、整理遗容,
换上他钟爱一生的军装。
宁可牺牲生命,
绝不拖欠使命。
生命最后时刻,
林俊德从罗布泊的荒原戈壁
转战到医院病房这个特殊战场,
完成了一名战士最后的冲锋。
林俊德女儿说:
很多人说我父亲一辈子没享过福,
但我知道父亲不是这样的。
他对幸福的理解不一样,
他说过他这一辈子真的很愉快。
军龄52年,他这一代人,
一辈子自主的人生选择不多,
做核试验也不是个人的选择。
但在戈壁大漠像胡杨树一样,
扎根半世纪,是他自己的抉择。
罗布泊边缘的马兰,
是他最惦念的地方,
在那里,他和所有人一样,
干着惊天动地的事,
也做着隐姓埋名的人。
2012年,林俊德院士当选
感动中国十大人物!
他用自己率直的品格和坚定的信仰化作
一束至纯至强之光,
为后人前进的道路指引着方向……
若没有一种坚韧不拔的定力,
若没有一种锲而不舍的追求,
若没有一种甘于寂寞的情怀,
若没有一种为国奉献的信念,
怎能在艰难困苦之中,成就这样的伟业?
今天的世界,
还是100年前肉弱强食的世界,
今天的中国,
早已不是100年前任人宰割的中国!
中国挺直了脊梁,强大了起来,
中华民族的铜墙铁壁之所以这样坚固,
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像林俊德一样的大国脊梁,
他们默默无闻奉献!
他们甘愿籍籍无名!
他们,已经做了
能为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所能做到的一切!
而我们,最应该做的事
就是让世人铭记他们的名字,
铭记他们的功勋!
今天,请让我们记住林俊德这个名字,
真心地对他说一声:
谢 谢!